類風關患者曾染B肝 生物製劑恐讓肝炎「復陽」
2020-06-16 19:49 聯合報 / 記者楊雅棠/台北即時報導
醫師建議,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應檢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,並定期追蹤肝指數及黃疸指數。圖/台北榮總蘇勤方醫師提供
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請注意,台北榮總針對1494名曾感染B肝,但並未帶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,追蹤十年,發現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,有17位B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陽,還有人發生嚴重肝炎。醫師建議,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應檢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,並定期追蹤肝指數及黃疸指數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需長時間接受免疫調節治療,包含口服抗風濕病藥物或生物製劑,來延緩疾病進程,減少關節破壞。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曾感染B肝,但並未成為帶原者,但台北榮總研究發現,曾感染B肝而康復的類風關患者,體內抗原也可能「復陽」。
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,一般來說,表面抗原不會「復陽」,但追蹤發現,有17人體內已無病毒,但自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開始,短則2年、長則20年,便發生B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陽,有人進展為嚴重肝炎,甚至死亡。
此為國際上首次大規模相關研究,黃怡翔建議,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,應該要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,若為陽性,除了定期驗肝指數及黃疸指數,也要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;若發現表面抗原轉陽,應立即使用抗病毒藥物,患者們也應配合醫囑規則回診接受檢查。